重磅!新华社“经济三连评”来了
(原标题:重磅!新华社“经济三连评”来了)
新华社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三连评来了!——《“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他们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为什么说“下一个中国”奇迹还在中国》深度重磅,值得一读↓↓↓新华时评丨“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评论之一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题:“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评论之一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樊宇近段时间,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跟约好了似的,歪曲编造与中国经济相关的负面新闻,步调一致地“唱衰中国”。这轮唱衰配合着所谓“去风险”的论调而起,意在误导世界,动摇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把中国塑造为世界经济“风险之源”,破坏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关系,说到底仍是过去几十年来多次出现并最终被事实反复打脸的所谓“中国崩溃论”闹剧的延续。当然,这次的结局也不会例外。历史上,这种泼脏水反被打脸的例子不少。最近英国《经济学人》关于中国经济的巨龙封面很唬人,标题惊呼“中国经济见顶了”。同样的巨龙形象曾出现在2002年6月15日期特别增刊,标题是“喘不上气的中国龙”。该刊物当时预言,中国经济增长在十年内将大幅放缓。然而接下来十年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约10.5%,远超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同期平均水平。沦为笑柄的还有所谓“中国崩溃论”专业户、美国华人学者章家敦,当年他预测中国经济“崩溃”的时间甚至精确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绝不会是之后”。预言被事实打脸后,他又一再调整所谓“崩溃时间表”,然而事实不迁就任何偏见,摩根士丹利亚洲名誉主席杰克·沃兹沃思对他的判断早已下了结论:“你的‘中国崩溃论’只在你的书中存在。”2012年12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将章家敦的所谓“中国崩溃论”列入当年十个最糟糕的预测,一同上榜的还有“2012世界末日”预言……再来看看今天的剧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只有1.8%,英国增速只有0.4%,德国经济将萎缩0.3%……中国的经济表现是: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5.4%和5.2%。这放在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都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发动机”。但某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却罔顾事实,肆意炒作,唱衰中国经济。实际上它们并非不懂经济,而是别有用心。媒体和政客轮番上阵,拿中国经济短期波动数据做文章,以点概面,言过其实,在专业期刊上干着最不专业的事情。他们急切切贩卖焦虑,假惺惺把脉开方,就是想散布一种“中国经济不行了”的悲观论调,企图瓦解民众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影响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打击中国经济预期,破坏中国经济运行,阻滞中国发展进程。德国《焦点》周刊近日刊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是美国两倍,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中国的创新力在增强……一系列确凿事实表明,所谓“中国崩盘”纯属妄想。从所谓“产能过剩论”“债务危机论”到“经济失速论”“中国崩溃论”,他们执着于渲染中国经济的各种利空,用“山雨欲来”形容中国当下经济。英国“尖刺在线”网站文章指出,新冠疫情后,随着能源短缺和俄乌冲突,西方国家深陷经济政治泥潭,这些人炒作中国悲观论,是想从唱衰中国中得到“些许安慰”。然而给中国经济“吹阴风”并不能解决自身问题。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高通胀困扰仍在,经济正处于“避免经济衰退的、非常狭窄的小路”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文章指出,美国总统拜登称中国经济为“定时炸弹”,他的话倒像是在说美国自己。最近,西方政客又故作担忧地抛出“中国经济放缓波及亚洲邻国”论调,试图挑拨分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国与地区邻国形成日益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不断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逐步释放。美国却在推销所谓“印太战略”,制造政治对立与经济分裂。美国的心机谁还猜不透呢?中国经济长期在爬坡过坎中前进,经济发展既有长期笃定的追求,也在识变、应变、求变中调整。这几年,各国经济恢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疫情“疤痕效应”,在进入平稳恢复阶段之前出现波动是普遍特征。中国经济恢复也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中国政府有效利用充裕的政策空间,为应对短期波动出台针对性措施,同时基于长远谋划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二季度以来,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今年前8个月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回升向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4%……在世界经济波动下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持续恢复中展现韧性与活力。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目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更是客观事实。全球化时代,各国应同舟共济。唱衰别人不会使自己更好,更干扰不了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进程。事实面前,“中国经济崩溃论”注定再度崩溃。新华时评|他们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评论之二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题:他们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评论之二新华社记者乔继红9月6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200万辆整车从生产线上驶出。相比第一个100万辆用了两年多时间,第二个100万辆仅用不到13个月。这座标志性外资汽车工厂以扎扎实实的“中国加速度”,为中国经济稳定运行增添新注脚。面对一些外媒口中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衰退论”,中国经济非但没有“衰退”“崩溃”,反而在全球经济波动下行的大背景下展现出持续增长的韧性和潜力,为跨国企业成长、世界经贸合作、全球经济复苏注入稳定性和新动能。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进入三季度,虽然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有所波动,但从8月份最新数据看,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积极变化,消费、物价、工业、服务业等表现均好于前月,服务机器人、民用飞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3.7%、33.3%、13.8%……事实上,只要把视线从少数抱持意识形态偏见的美西方政客及媒体转移开就不难发现,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正从客观事实和经济规律出发,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国际机构接连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对中国经济韧性投下“信任票”。二季度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多家国际机构相继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尽管出现短期波动,但这些国际机构无不看到中国经济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基金组织高度评价中方为实现全球经济增长发挥的强有力引领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说:“我们都期待看到中国经济复苏,来继续推动全球增长。”“用脚投票”的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量质齐升,为中国市场和潜力投下“信任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3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22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增加5%,刷新历史纪录。今年以来,特斯拉、摩根大通、苹果、高通等一批批跨国公司高管来华考察投资环境、对接发展战略、洽谈合作项目。虽然从数据上看,今年前8个月中国吸收外资同比下降5.1%,但在全球外商投资出现两位数下降的背景下,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前8个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154家,同比增长33%,尤其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7%。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信任,一方面源自对中国巨大市场规模和潜力的坚定信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出台的各项政策。“我们对于中国长期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愿加大在华投资。”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说,中国依然是梅赛德斯-奔驰最大单一市场,多个核心业务领域实现高质量增长。中国马来西亚商会会长罗维坚说,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出台增强了跨国公司在中国长期经营的信心。长期跟踪中国经济的理性观察家,对中国经济的确定性投下“信任票”。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体量大,在历次全球经济动荡中都表现出极强稳定性,这也源于其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疲软、通胀高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全球逆风,在国际市场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背景下,中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稳住了规模、提升了质量,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尼日利亚《卫报》近日刊发评论文章认为,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挑战,中国经济发展显现强劲韧性,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贡献。英国学者罗思义说,中国经济增速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主要经济体。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则认为,一些西方国家下半年将面临经济增速放缓,而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这种趋势的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扩大对华合作,用实际行动为中国为世界经济注入的强劲创新动能投下“信任票”。今年以来,多位外国元首接连访华,对华务实合作意愿高涨。从非洲到亚洲,从中东到拉美,中外产业合作在世界各地进一步落地生根,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众多领域的合作加速拓展。巴西总统卢拉访华期间,中巴两国签署减贫、科技创新、航天、信息通信、金融等领域共15项合作文件。贝宁总统访华期间,中贝双方签署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在访华期间高度评价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并期待委中两国达成更多务实合作。津巴布韦工商部部长塞凯·恩泽扎说,中国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领域飞速发展,津巴布韦考虑在制造业、采矿业和农业等方面与中国合作……近日,日本《日经亚洲》杂志网站一篇文章指出,美国《纽约时报》两名记者声称“一场信心危机正席卷中国经济”之时,上海主要火车站挤满旅客。今年暑期,中国有18亿人次出游,旅游收入1.2万亿元;暑期档电影总票房首次突破200亿元,创造新的纪录。一边是不顾事实泼冷水,一边是市场消费升温,一冷一热的强烈对比让“中国经济崩溃论”不攻自破。理性的国际社会,在中国繁忙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中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坚定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新华时评|为什么说“下一个中国”奇迹还在中国——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评论之三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题:为什么说“下一个中国”奇迹还在中国——中国经济“放眼量”系列评论之三新华社记者许苏培“下一个中国,还在中国。”2023年外滩大会上,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这样阐述他对中国未来的洞察。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未来还会创造新的奇迹。这一判断,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总体感知同温,与外资企业在华积极布局的趋势形成呼应,代表了深耕中国市场的长期主义者普遍持有的理性声音。过去几十年的事实证明,中国经济不惧风雨总向前,那些尊重事实和市场经济规律、懂得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逻辑、具有发展眼光的人总能做出明智判断,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中长期获益。近来,一些西方政客、机构、媒体联手放大中国经济短期波动,渲染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奇迹终结论”。这样的声音,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出现过,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出现过,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出现过,在2015年中国股市动荡时出现过,但最终中国经济这艘巨轮都能劈波斩浪,一路前行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重要引擎。因为,中国经济不是随波逐流的小船,创新动力、开放活力、变革魄力,成就中国巨轮破浪前行的强大基因,构成“下一个中国,还在中国”的底气。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货膨胀持续、金融市场动荡、债务压力上升,各国经济都面临着不小挑战。中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难免会有发展中的困难和前进中的问题,但中国从不避讳问题,而是采取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成效也已经或正在显现。从前8个月累计数据来看,国民经济主要宏观指标仍处于合理区间,部分指标虽有所波动,但稳中向好势头不断巩固,经济总体上仍在持续复苏之中。与此同时,中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为经济持续增长蓄势聚力。创新赋予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近年来,中国创新和绿色发展势头增强,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不少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由曾经的“追随者”转变为“并行者”“领跑者”。今年前8个月,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2%、11.5%。上半年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合计同比增长61.6%。《日本经济新闻》近日调查了2022年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全球份额,发现在包括尖端材料和电动汽车等在内的全球18类重要产品领域里,中国企业的份额都有所提高。今年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展商数量较去年翻了一番,多款国产电动汽车令欧洲车商和消费者惊叹。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出口中的比重仅为4.2%,2022年这一比重上升至35%,5年内增至8倍。麦肯锡为此建议欧洲车企与中国加强合作、开拓新市场,否则和中国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开放赋予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中国已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21个自贸协定,部署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自去年初生效以来,中国对东盟出口稳步增长,今年前8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在华布局。在全球跨国投资总体低迷的背景下,上半年,法、英、日、德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73.3%、135.3%、53%和14.2%。同在上半年,在华新设外资企业总计2.4万家,同比增长35.7%。中国国务院日前出台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的相关政策,推动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资。中国英国商会副主席陶克瑞表示,这进一步坚定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变革赋予中国经济化解风险的适应力。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内部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背景下,中国政府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来应对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提高供给质量,出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等政策;扩大有效需求,出台促进家居电子产品等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举措;深化改革开放,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等措施,持续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激发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政策“组合拳”效果不断显现。某些西方媒体仅凭单项、局部数据的波动,就急于给中国经济贴标签,图谋在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过程中动摇信心,但真正了解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增长逻辑的人,绝不会低估中国政府驾驭经济的政策掌控力。“中国经济发展比你想象的更好。”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近期在《华盛顿邮报》撰文写道。9月15日,今年前8个月中国经济数据公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4%……在世界经济波动下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前8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回升向好,中国经济在持续恢复中展现韧性与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像过去多年一样,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推动全球增长的最重要发动机。路透社认为,中国的工厂活动恢复扩张,供应、内需和就业均有所改善,表明中国政府恢复增长的努力正在产生效果。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中国采取的许多措施支持了经济增长,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显示,商界人士对中国市场机遇充满期待。长风破浪,未来可期。一个不断改革、开放和创新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不但不会减少,而且会更加多元、更有厚度。一个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将继续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全球产业链聚合平台与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下一个中国”还在中国,其中的机遇不言自明。 延伸阅读:“这种论调过去从来没有实现过,现在和未来也注定不会实现”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并回答了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在发布会上说,目前,内外部看空中国、唱衰中国的杂音不少,“这种论调过去从来没有实现过,现在和未来也注定不会实现”。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透露,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人民银行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效果不断显现 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丛亮介绍,在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方面,截至8月末,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下达完毕,新增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全年额度的80%左右,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信贷总量继续扩大、存贷款市场利率降低,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供需两端持续恢复。在研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举措方面,聚焦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难点,一批务实管用的新政策新举措陆续推出,包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31条政策和28条举措,推动“认房不认贷”、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等。同时,相关部门谋划推出一批储备政策,且已有多项出台,包括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和部分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有序扩大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发行规模等。“事实充分证明,政策组合拳效果不断显现,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恢复,进出口降幅收窄,居民消费价格由降转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企业利润降幅持续收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小幅回落,制造业PMI持续回升,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积累、亮点在增多,社会预期有所好转。”丛亮说。另外,丛亮表示,今年以来物价仍然在低位运行,需要引起重视,但是综合物价水平、需求恢复、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等这些因素一块判断,中国经济不存在所谓的通缩,后期也不会出现通缩。丛亮表示,风雨越大,越彰显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只要全国上下同心,只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中国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看空中国、唱衰中国,注定不会实现。“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接下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打造竞争新优势。她说,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着力抓好稳增长、提质量、优结构等工作。8月,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工业平稳增长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当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收窄,8月的降幅比上月进一步收窄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4%,已经连续两个月恢复至97%以上的水平。企业利润降幅也进一步收窄。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5%,但是降幅已经连续收窄。同时,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企业营收在出现好转,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企业信心也在逐步增强。8月,制造业PMI进一步回升。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9%和50.2%,均为5个月以来的高点。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加强政策协同落实。加紧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二是加快促进需求恢复扩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供给端创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需求。引导企业因地制宜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挖掘出口潜力。三是加紧增强发展动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也要培育一批增长新引擎。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已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是3.7万亿元。同时,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等专项债券2.95万亿元,完成全年新增专项债券限额的77.5%,比序时进度快10.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财政部积极指导地方严格专项债券项目的审核把关,做好项目储备等基础工作,同时优化专项债券额度分配,重点向经济大省特别是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倾斜,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介绍。据悉,前8个月,债券资金累计支持专项债券项目约2万个,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等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建设领域,推动一大批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实施,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提及财政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的问题,李先忠说,截至8月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55万亿元,具备条件的都已经下达完毕,为保障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财力保障。在资金使用方面,除由地方统筹用于支持清算上年退税减税降费外,各地已形成支出2.37万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资金的69.2%,快于序时进度2.5个百分点。“应当说,今年财政直达资金下达速度更快、资金投向更准、资金保障更足、使用监管更严,有力保障了各项惠企利民政策的落实。” 李先忠表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人民银行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邹澜表示,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国有大行的支柱作用,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抓好“金融16条”落实,加大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继续实施好存续的结构性工具,进一步落实好到期工具的延续和展期;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银行积极调整存量房贷利率;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指导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建立常态化的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监测机制。一段时期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备受关注。近期,国内稳经济、稳预期政策陆续出台落地,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更多积极的边际变化。邹澜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稳向好,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同时,在应对多轮外部冲击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邹澜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将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立足长远、发轫当前、综合施策、校正背离、稳定预期,坚决对单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已在积极有效推进。”邹澜在会上表示,考虑到房贷存续期最长可达30年,而且不同贷款的时间、地域、个体差异较大,政策公布后,中国人民银行与主要银行保持了密切沟通,指导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细化政策落地方案,尽可能为借款人提供便利。9月7日,四家国有大行发布公告,对于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的存量浮动利率首套房贷,明确将于9月25日主动批量调整利率,整个过程不需要借款人操作。对于“二套转首套”等其他情况,借款人可以从9月25日起向银行提出申请并提供证明材料,银行将对审核通过的业务进行批量调整。邹澜表示,大部分符合要求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将降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2022年5月以后的将降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直接下调至政策下限。中小银行也在陆续参照国有银行制定并发布实施细则。预计超过九成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在第一时间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其他借款人的存量房贷利率也将在10月底前完成调整。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推动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工作平稳有序落地。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